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58号《关于“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建议》的答复

作者:发改委办公室审核员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2日

贺蕊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作,着力推动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收入增长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各项社保待遇增幅均20%以上,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年均增长8%。自2018年起,省政府连续3年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着力加以推动,以高度政治责任感,确保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见底见效。“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3%和7.7%,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2020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38元,同比增长2.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76元,同比增长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0元,同比增长8.3%。

  一、当前主要工作情况

  (一)全力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坚实支撑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筑底企稳、回升向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实施项目管家制度,多措并举促进有效投资,推动宝马沈阳新工厂、宝来巴赛尔等一大批对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落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化解和淘汰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3857万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粮食年均产量达到464亿斤。多种举措稳就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8.4万人。15个省级贫困县、179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48元。

  2020年,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基本形成“开工实施1万亿、谋划准备1万亿、接续储备1万亿”的“三个1万亿”项目投资滚动建设格局。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720亿元、提供低成本资金579亿元,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25条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核发稳岗返还资金43.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437.6万个。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为稳定就业、促进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收入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一是狠抓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先后有锦州市的北镇葡萄、鞍山市的鞍山南果梨、盘锦市的盘山河蟹、大连市的大连海参、大连大樱桃、铁岭市的铁岭榛子、沈阳市的新民小梁山西瓜被国家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二是狠抓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辽宁百强农产品品牌选活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举办了华北、华东、东北等地的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三是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辽宁特色农产品广告,在辽宁电视台开辟农产品品牌辽宁专栏,每年参加农业农村部主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每两年一届的辽宁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开展以“生鲜辽宁”为主题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活动。2020年,全省用于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发展的资金达到4.18亿元。

  截止目前,全省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0件,其中涉及第一产业131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共89个,其中涉及第一产业70个。通过对区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的宣传与保护,打造了盘锦大米、盘锦河蟹、大连海参、大连鲍鱼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

  (三)加强文旅产业发展,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

  “十三五”时期,我省推进了旅游强省建设,提高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成为全面全方位振兴的新动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带动众多的从业人员实现了增收。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辽宁省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冰雪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有效激发了旅游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成立了省旅游集团、省文化演艺集团和各市旅游集团;大型温泉旅游企业达到78家、大中型冰雪企业达到31家;旅行社1520家,其中年收入过亿元的旅行社超过10家。旅游会展企业、互联网上网企业、演艺娱乐企业、乡村民宿、农(渔)家乐蓬勃发展。三是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达到18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514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2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达到30家。演艺活动、休闲娱乐产品、品牌节事、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旅游吸引物不断丰富。

  (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增收

  围绕夯实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制发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动能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带动从业人员增收。一是完善数字经济基础。建成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5G基站2.5万座、经营性数据中心70座、服务器机架4.67万架。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6个,居东北地区首位。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在沈阳落地。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成为全国三大重点地区之一,成为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制造基地。软件离岸外包居全国首位。二是数字产业化稳步推进。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和华为公司合作建立中国仿真服务云平台已在全国布置推广。大连一重、沈飞集团、东软集团、心医国际的大数据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三是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RFID产品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8%,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重点工业大数据平台初具规模,“宝马云”、“沈鼓云”、“鞍钢云”、“东软云”等行业场景广泛应用。麦克奥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中德紫光输配电协同制造平台等2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东软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为500家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大连市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基地。2020年,全省设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

  在工作取得有效进展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创新能力尚不完全适应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市场有效需求疲弱,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压力。这种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就业领域,加之全省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对稳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多重因素的堆积,给城乡居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困难,使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工资性收入增长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下步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按照“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的总要求,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再分配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推动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重点推进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分类优化其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建立基本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调整机制,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国企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金、工伤待遇调整机制。

  围绕着上述目标和任务,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筑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

  (一)着力稳定经济运行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服务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根据“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项目投资7.3万亿的总体目标和2021年全省投资力争完成1万亿的工作目标,按照“三个一万亿”滚动推进项目的要求,着力做好全省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充分发挥“两新一重”项目的重要拉动作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大扶持农业品牌的力度

  一是实施辽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分类别多层级的辽宁农业品牌目录体系,适时出台《辽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实施办法》。二是制定辽宁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的评价标准,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评价标准体系,推动辽宁农业品牌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加大农业品牌营销推介力度,筹备好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的2021年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华南地区(广东)、华东地区(上海)推介会。四是组织开展2021年辽宁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依托辽宁卫视、辽宁日报、腾讯等媒体,举办2021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路演、农业品牌专题活动,叫响辽宁农业品牌,讲好辽宁农业品牌故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扶持和发展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保障农业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三)坚持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为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我省清文化、工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三是积极推进国家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两个试点工作,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

  (四)全力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而又实做好“三篇大文章”,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东北亚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先行区,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深入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围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工厂建设,支持大连先进光源、锦州数字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全年增长10%。深入实施应用场景“百千万”工程,加快形成“千万”项目格局。推广地企合建应用场景模式,支持鞍山与东软集团率先合作打造全链条、多业态、平台型产业生态集群。引进领军企业创建国内领先场景案例,合作打造“城市大脑3.0”。以沈阳、大连为核心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新建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阳中关村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继续巩固沈阳“全创改”成果,争取更多地区纳入新一轮试验范围。2021年,全省设立“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20亿元。

  (五)推动财力均等化改革

  一是优化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根据各地区实际财力情况,综合考虑省以上财力性转移支付金额、省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承担比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工资缺口等因素测算科学分配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推动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改革。二是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全面梳理评估现行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厘清推进改革的思路和抓手,按照“优体制、保基本、激活力、强基础、防风险”的思路,调整优化省市县乡收入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住国家会议、培训、资金分配前等关键节点,采取当面汇报、书面请示、领导带队会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高频度向国家汇报我省实际困难,努力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均衡性转移支付、阶段性财力补助等方面的补助力度,缓解我省财政运行压力,支持筑牢民生底线。

  同时,根据国家重大决策和全省重点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资金使用精准性,牢牢把握住争取国家政策的“窗口期”,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切实增强财政政策的创新性、针对性、协同性和战略性,更好地发挥以财辅政的职能作用,为提高全省人民收入水平奠定基础。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