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9日
中国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更好发挥沈阳、大连“双核”带动作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突出沈阳、大连“双核”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带动各地高质量发展。在《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中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单独部署安排。经过几年的持续推动,沈阳、大连“双核”带动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成效显著。
一、关于锚定“双核”发展目标,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
(一)发挥沈阳“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1.强化规划共编共绘。围绕国家批复的《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和科技创新等21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开展《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中期评估。印发实施沈抚、沈本同城化行动计划,提出一系列重点项目和重大合作事项。发布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提升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沈白高铁、沈丹铁路桃仙机场段外迁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沈康高速调兵山连接线实现通车。沈阳、抚顺两市间建成运行全国首条跨行政区城际轻轨,日均客流量达到2.5万人次。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建成都市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8个,新建5G基站1.1万个,累计6.1万个,数量位居东北首位。
3.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创建全国首个都市圈“共享用工”平台,共同举办10场都市圈人才招聘会。辽股交累计挂牌及展示企业2501家,都市圈城市占83%,签署技术服务合同金额6亿元。加快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在国内都市圈率先建立住房公积金同城化标准异地提取制度。加快高频事项跨域通办,都市圈跨域通办事项累计达到152项。
4.开展生态共保共治。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共同推动辽河、太子河、柳河等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都市圈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因地制宜开展辽河生态封育,启动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2023年抚顺西露天矿完成复绿面积5857.9亩,阜新海州露天矿完成复绿面积2331亩,均超额完成全年复绿任务。
(二)发挥大连“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
1.强化区域开放合作。营口、大连自贸片区联动不断强化,共同制定《进一步深化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92项改革创新重点任务。北良港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单“云签发”、水路运输危险货物谎报匿报“四步稽查法”等2项经验入选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清单。成功开通南美车厘子季节性远洋干线,全年累计新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8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95条。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成功上线,乙二醇、苯乙烯等期权新品成功上市。
2.强化科技协同创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批建设东北地区唯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正式揭牌。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大连化物所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东北首家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连高新区联合沿海各市高新区成立“又高又新”创新发展火炬联盟。
3.强化民生互通共享。开展大连、丹东、营口等联盟医院间双向转诊、疑难会诊、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计划生育医疗费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医学影像”联盟,沿海六市医院实现“影像共享、报告互认”。组织“人才大篷车”辽西校园行,面向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渤海大学等高校开展引才交流活动。沿海六市50个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4.强化制度改革协同。共同签署沿海经济带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协作协议书和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辽宁沿海经济带住房公积金一体化项目在大连市落地。制定复州河总氮消减方案,落实总氮消减措施,协同推动海洋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二、关于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
在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架构下,不断增强沈阳、大连协同联动效能,打破辽宁区域协调发展陆海分割的局面,充分发挥沈大交通沿线城市密集、创新资源丰富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合理配置、高效集聚,联合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1.协同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唱好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双城记”,全力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主承载地。在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与催化三个方向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共同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落地,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培育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打造重大科研成果原创地和攻克共性关键技术主阵地。目前,沈大一站直达高铁增至9列。
2.协同建设沈阳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各地联合签署都市圈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分别合作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辽宁中部(沈鞍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获国家通报表彰。辽阳、鞍钢等城市(企业)在沈阳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和贸易总部。围绕汽车、航空制造等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共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专场推介会10余次。成立都市圈旅游产业联盟,联合策划开发旅游线路108条、网红打卡好去处640个。
3.协同建设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体系。举办沿海六市产业协同发展交流对接会,持续健全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重点企业上下游产品信息及协同发展需求目录,搭建企业间对接需求合作平台。加快推动沿海6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构建“长兴岛-辽东湾-锦州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成功举办首届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名优体育产品展览等活动,共同签署“黄渤两岸潮”辽宁沿海经济带文旅合作协议。
三、关于合理优化营商环境,联手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的问题
1.高站位优化开放布局。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沈阳、大连与俄罗斯相关城市在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推动两市与日韩相关城市在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大健康、现代金融等领域深度合作。深化与欧美国家在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民用航空等领域合作。加强与东盟十国相关城市产能与投资合作,加强电力装备、医疗设备、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沈阳市持续开展“你好,沈阳”全球推介活动,大连市成功举办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大会、数交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之夜、中俄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积极拓展两市国际商业合作“朋友圈”。加快沈阳、大连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集散分拨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和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品牌来沈阳、大连发布新品,打造国际时尚消费集聚地。
2.高标准打造开放环境。推进沈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和大连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沈阳、大连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和转口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大连市拓展RCEP国际商务区功能,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跨境商品展贸中心启动运营。沈阳市破除影响外资准入隐形壁垒,着力在政务服务、法律服务、金融创新、多式联运等方面形成更多制度性创新成果。大连市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15条措施,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开展领导干部“双进双促”行动,2023年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3.89万户、增长16.68%。
3.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两市大力实施外贸增长行动,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联合海关、信保、进出口银行等开展组团服务合作,举办培训和经贸对接服务等活动,助力企业扩大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和贸易规模。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沈阳市充分发挥55名全球招商大使资源优势,全方位搭建对外招商渠道,推动恒隆地产、贺利氏信越石英、华润新能源等28个储备项目落地,积极争取推进华润收购乐天世界、宝马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单独考核,全面压实工作责任,推动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大连市充分利用团组出访及举办大型活动等契机,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隐形冠军等企业,强化优质外资项目的储备和招引。
4.高起点建设开放通道。沈阳市开通和恢复重点外资来源地的国际航线航班,与南航共同推进法兰克福航线开通。大连市提升航运中心能级,开通大连—符拉迪沃斯托克、大连—羽田航线,全年空港吞吐量1613万人次、增长153%。加快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沈阳市积极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拓展中欧班列集货混拼业务,推动中欧班列“运贸一体化”发展,今年中欧班列(沈阳)开行数量力争突破900列。沈阳市充分利用省内外国际海运航线资源,增强“海上”通道综合承载能力,争取今年海铁联运集装箱到发量达到4.6万标箱。大连市完善物流中心体系,畅通海陆大通道,开展“一单制”先行先试,开通大庆至大连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量占比居全国前列。
5.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动自贸试验区沈阳、大连片区制度创新,大连片区推出30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2项成果入选国务院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国际园区加快建设,主动承接欧洲产业转移,深化对日韩经贸合作,加快“一带一路”国际园区建设,加快实施“满园扩园”行动。两市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揽工程、投资发展,带动成套装备、零部件出口。沈阳市积极推动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切实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全力支持沈阳、大连率先发展,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验,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拓创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更好发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东北重要增长极。
(一)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奋斗目标,建强省会,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苦练内功、提质强核,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流量型、总部型经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东北数字经济新高地,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对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1.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高水平建设航空、铁路、公路、物流、信息枢纽网络,高起点规划创建沈阳临空经济区,创建国家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班列开行数量力争进入全国前5名,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国际国内战略通道。
2.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等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60%,依托优质企业提高产业丰厚度,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大国重器”,建设运营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3.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力量,打造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浑南科技城、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沈阳分中心建设,推进高端稀土钢特种材料研发测试平台、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科技供给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00家,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4.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依托金融商贸开发区、和平金融街等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健全完善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和区域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功能,支持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辽宁服务基地,促进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5.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利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做强中国工业博物馆等“文化沈阳”旅游品牌,建设辽宁革命军事馆、辽宁工人运动文化馆等文化场馆,打造盛京古城、老北市等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推进文创产业融合发展,集聚“文化+”新动能。
(二)建设大连现代海洋强市
以创建现代海洋强市和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为目标,以建设海陆大通道为引领,舞好龙头,加快提升自贸片区“五自由一便利”水平,深入推动制度性开放,加快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在畅通循环、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上作出示范。
1.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挥大连国际性枢纽港效能,加快新机场建设,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港口货物总吞吐量达到4亿吨以上。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健全航运服务体系,拓展商贸交易、航运保险、资金结算等功能,巩固提升集装箱和大宗货物区域枢纽地位。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建设邮轮旅游岸上国际配送中心,打造国际邮轮母港。
2.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健全以港航物流为龙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航运物流、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建设一批专业化物流中心,打造国际国内冷链体系核心节点,完善物流网络,提高跨境通道运输效率,建设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
3.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积极吸引金融总部资源,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自贸区为载体推动金融对外开放,引进一批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研究推出东北亚原油期货可行性,建设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力争实现千亿元。
4.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加快推动优势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品牌化升级,打造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汽车、中高端消费品工业等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生命安全、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和先导产业。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
5.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大连建设英歌石科学城,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000家。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感谢中国农工民主党辽宁省委长期以来对辽宁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农工党辽宁省委对包括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内的全省各项工作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多提宝贵建议。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