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快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六地”的对策建议(第1287号)的答复

作者:省发展改革委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宋青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六地”的对策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辽宁海洋资源禀赋与战略使命,深刻剖析问题短板,提出的对策建议科学系统、靶向精准,对我省深化海洋经济改革创新、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始终将其作为落实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海工装备、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加速布局,大连港智慧化升级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大连船舶重工等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增长极。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海洋经济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一是海洋经济工作机制更加健全。2024年3月,省委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了《省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省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省自然资源厅加挂辽宁省海洋局牌子,负责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经济统计等工作。

  二是海洋经济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策部署,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2024年6月7日,《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作为统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质、扩能、挖潜”三大路径,重点推进海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集群建设。

  三是海洋经济补齐短板持续用力。2024年7月5日,省海洋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印发《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出6领域专项行动,明确具体工作举措和责任分工,形成了海洋经济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进一步解决制约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

  四是海洋大会圆满召开。2024年8月15日,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大连圆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树牢寸海寸金意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大会设置“振兴之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展,集中展现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各地区特色海洋产业和重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二)科技创新驱动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建成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58个,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的全链条创新载体。在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育种、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水淡化及谱系化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以院士、国家杰青、“兴辽英才计划”专家为核心的海洋科技人才梯队,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二是成果转化与企业培育。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辽渔集团、遨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良好创新生态。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和场景开放等措施,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三)双擎驱动辽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恒力重工产业园船舶建造及临海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进展顺利,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精密铸造、绿色建材、发动机共六大板块已全部投产。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大连”号30万吨浮船坞改造项目投资计划已批复。

  二是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果显著。依托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组织龙头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协同攻关。推荐大连海事大学牵头申报船舶产业链缺项短板攻关。促进首台套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积极向国家争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

  (四)四维驱动构建现代海洋渔业新格局

  一是积极发展深远海设施养殖,拓展渔业发展空间。针对我省海水养殖以传统设施为主、深远海设施养殖相对滞后的现状,积极谋划加快发展深远海设施渔业,深水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启动2个大型深远海养殖综合体,投资3亿元的东港城合大型深远海生态养殖围栏项目,202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结合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在长海开展深远海养殖适养品种筛选和示范推广,202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将有效推动我省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建设,建设“蓝色粮仓”。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44个,居全国第2位。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方式,有效恢复渔业资源,礁区内渔业资源量是礁区外渔业资源量的4.3倍。以国家级海洋牧场为引领,发展鱼、虾、蟹、贝、藻等多营养多层级立体生态养殖,辐射带动周边浅海底播、浮筏、吊笼等养殖。

  三是持续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夯实产业基础。围绕海参、扇贝、海蜇等我省优势特色品种,针对种质退化问题,持续开展高产、抗逆、抗病水产新品种选育培育。海蜇新品种“辽海科1号”于202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公布,全省累计选育培育新品种12个。持续建设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种质资源场,提高保种能力和良种覆盖率。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现已保存鱼类、贝类、虾蟹类、棘皮类、刺胞类等五大类33个品种1400余份种质资源97.5万份材料备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为产业发展提供种源保证。

  四是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深化国际合作。远洋渔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我省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2024年全省获批远洋渔业企业21家,外派远洋渔船270艘。捕捞作业区域涉及全球20个国家及地区海域,航迹遍及四大洲、三大洋。2024年远洋渔业产量预计18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居全国第4位。辽渔集团建造的全国最大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兴海”轮于2023年12月开赴目标海域,现已捕捞南极磷虾4.7万吨。全国第5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大连(辽渔)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建设,现已完成投资8900万元并启动二期建设,预计今年建成,将带动捕捞、加工、贸易等全产业链发展。

  (五)五维联动打造海洋文旅新标杆

  一是加大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海岸资源合理利用,推进海洋资源有序利用和海洋文化充分利用。开展海洋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推动“国际旅游岛”“滨海休闲小镇”“和美渔村”建设,探索环境保护与海洋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创新发展,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海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优化海洋旅游发展空间。提高海岛开发利用水平。推进和美海岛建设工作,支持挖掘长山群岛、大鹿岛、觉华岛等岛群的组合开发潜力。推动海洋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在沿海城市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消费集聚区。推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一批省级以上海洋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启动“海上游辽宁”项目,打造一批海洋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开发“沿着辽河遇见海”“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主播去旅游”文体旅融合品牌。

  三是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滨海度假多元发展。丰富海洋特色旅游观光产品,推进滨海旅游景区扩容提质,推动沿海城市培育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旅游景区。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地设施与服务建设,丰富旅游住宿产品体系。促进海洋体育运动休闲。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沙滩、泥滩、水上、低空体育旅游产品,扩大海洋休闲体育消费。丰富邮(游)轮游艇休闲旅游。支持大连推进国际邮轮旅游试点复航,逐步拓展国际邮轮航线。鼓励开发国内邮轮航线,加强岸上观光体系建设,推动游艇、游船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建设。

  四是完善海洋旅游设施设备建设。提升旅游交通互联水平。协调推动交通枢纽、交通干线与重要海洋旅游目的地衔接。推动滨海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旅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推进滨海风景道建设,改造提升滨海道路观景、停车、休憩设施。协同推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挥制造强省优势,鼓励沿海与内陆地区发挥技术优势,加强技术合作,推进水上运动和游乐游艺设施设备、低空旅游装备等自主研发及高端制造品牌。

  五是优化海洋旅游市场环境。释放海洋旅游消费潜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加强海洋旅游宣传,培育和壮大海洋旅游客源市场,推进入境游恢复发展。开展旅游消费季等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活动,引导海洋旅游合理消费。

  (六)五链融合驱动辽宁港航高质量发展

  一是粮食流通便利化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我省深化“北粮南运”保障机制,新开辟“营口-重庆”“绥中-漳州”等5条南北协同粮食航线,全年完成港口、铁路粮食发运量7000万吨,占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的38%。三省一区协同推进的“北粮南运”物流大通道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试点。

  二是邮轮产业国际化发展提速。辽港集团积极拓展邮轮合作网络,2024年5月27日,“爱达·地中海号”邮轮正式靠泊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并运营三个以大连为始发港的航次。招商伊敦号、大洋邮轮芮吉塔号等国际邮轮相继挂靠,标志着大连港邮轮母港功能持续强化。

  三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实现突破。全省港口新建2套“分布式光伏+微电网”系统,年发电量达5000万度。大连港“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使岸桥单机效率提升8%,单船作业效率提升15%。东北海陆大通道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商品车出口检车时效缩短30%。

  四是港航一体化机制创新完善。2025年初,成立由19家省直单位组成的港口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机制,统筹跨区域、跨部门政策规划,为港口航运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是绿色船燃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牵头成立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联盟,推动“四共建”项目落地。全国首创“可持续船用燃料联合研发中心”,19个产供链项目开工建设,中远海运基能源一体化储运项目、远景能源全球单体最大低温绿氨储运等绿色船燃港口供应链重点开工。“北醇南运”通道建设与绿色船燃船队项目同步启动,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

  (七)三措并举构建辽宁海陆联动新格局

  一是强化沿海城市与中欧班列战略协同。严格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构建以沈阳集结中心为核心、营口为枢纽节点、锦州/盘锦等多点支撑的“一中心一节点多支点”发展格局。重点推动营口、锦州、盘锦等沿海城市通过喂给班列、接续班列、城际班列等模式向沈阳集结中心导流货源,同步发挥大连港国际枢纽功能,开辟日韩及东南亚经大连中转至欧亚大陆的海铁联运新通道,培育转口与过境贸易新增长点。

  二是构建双向循环海铁联运通道体系。以营口港、锦州港为战略支点,打造“东南沿海-辽宁港口-沈阳-俄欧”的北向货源集聚通道,2024年重点提升“RCEP国家-大连/营口-沈阳-欧洲/俄罗斯”国际班列开行密度。创新设计“欧洲-沈阳-营口-日韩”双向公铁海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形成“西进东出”的亚欧陆海联动网络。

  三是完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对依托我省港口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原油、LNG等大宗商品转口贸易、保税贸易的企业发生的报关、开证、检验、装卸、仓储、港杂等进出口环节费用给予支持,服务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促进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八)打造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新格局

  一是体系建设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政府建设部署,建成覆盖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全生命周期的全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贯通、省直部门横向联动的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形成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流通应用体系。

  二是机制创新成果。建立标准化公共数据“申请-汇聚-治理-共享”全流程工作机制,打造全省统一的数据供需服务平台。重点强化涉海领域数据支撑能力,为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专项数据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非常感谢您对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性建议,您关于加快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六地”的对策建议,系统提出了海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等关键路径,与我省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下一步,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省海洋委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深化落实建议内容。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程化实施工作方法,健全海洋经济跨部门协同机制,聚焦海洋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升级、港航能级提升等重点领域深化突破,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为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一是强化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海洋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加快突破深远海与极地装备关键技术,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体系。推进渔业集约化发展,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建设专业化育种平台和原良种场,培育深远海养殖优质品种。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驱动。构建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强化创新平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核心环节支撑。加快创建国家级海洋实验室及协同创新网络,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

  三是优化港航物流体系。推动大连港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运营好东北海陆大通道综合运输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对接东北亚、欧亚大陆桥重要的海陆门户。

  四是扩大开放合作。举办全球跨境通道贸易合作交流会,拓展国际贸易合作。深化与日韩、俄罗斯在船舶制造、智慧海洋等领域的合作,联通国际市场。

  五是完善数据支撑。优化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功能,为涉海数据共享提供平台支撑。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