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做强实体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作者:辽宁日报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6日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海城市。 本版图片由海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紧赶制产品。

运行中的海城市“智慧菱镁”大数据管理平台。

  海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鞍山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级市场产业集群、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等方面重点发力,在振兴发展中转型突破,在激烈竞争中奋勇争先,全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持续巩固提升全国百强县地位,以更大担当和作为在新时代鞍山乃至辽宁振兴发展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2022年,海城市第五次入选工信部赛迪百强县榜单,排名第90位,比2021年晋升两位。

  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开发区振兴发展活力

  寒冬时节,无论是走进海城经济开发区,还是腾鳌经济开发区,处处呈现的是人人想事干事、千方百计解难题、大举招商上项目的可喜局面。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生机与活力的两大开发区,俨然已成为海城市项目建设的大工地和壮大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总投资8.2亿元的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预计15.8亿元,年利税2亿元;总投资6.8亿元的海城市国正矿业有限公司菱镁矿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1亿元,利税1.65亿元;总投资1亿元的辽宁新奥镁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不定型耐火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人们不禁要问,海城市两大开发区的激情和活力从何而来?

  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海城市给出的答案。新时代新作为,海城市深刻认识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海城市按照鞍山市委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积极组织推动海城经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将其打造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区,挺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海城市优化开发区运行机制,还原开发区应有的“体制”活力。其中,在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海城市制定了相关清单,在以往基础上,对两个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进行了深度界定。海城经济开发区的民政、社保、教育等社会职能已全部移交兴海街道办事处,原负责园区社会事务的开发区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原验军街道)已成建制划转到兴海街道等。

  为创新开发区园区运营模式,海城市两个开发区均建立起“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绩效化考核、特色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同时,制定了《海城市“一区多园、合作办园”管理办法》,将海城菱镁产业园纳入海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并将温泉产业园、南台工业园列入腾鳌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合作办园”范围等。

  海城市还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开发区“人”的活力。两个开发区结合实际,系统制定完善人事聘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实施方案。其中,以岗定薪,推动建立全员绩效工资薪酬体系,设立5个薪酬分配档次,薪酬由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组成,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同时,全员聘任,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采取双向选择、公开选聘、择优选聘方式,将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集中到管委会经济组织,推动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022年,海城经济开发区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中上升至第11名,取得了成立30年以来最好成绩;腾鳌经济开发区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

  抢抓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建设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城市牌楼镇菱镁工业园区内的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矿石浮选车间,机器轰鸣声中,矿石经过破碎、粉碎、浮选、煅烧等工序后,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由传送带传送入库。

  “以往这些低品位菱镁矿石只能用来垫路,现在则不同了。通过生产工艺的创新,我们把它们变成了用于生产轻烧镁粉以及精矿粉的金贵原料。”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德斌骄傲地说道。

  素有“世界镁都”美誉的海城市,菱镁资源丰富。抢抓鞍山打造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契机,海城市通过采取加速矿山整合、综合整治菱镁企业、建设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等措施,全力推动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经济赋能增效。

  加速矿山整合,提高矿企集中度。海城市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编制完成相关方案,全力推进菱镁矿山整合,目前菱镁采矿权已由40个核减至23个,力争到2025年实现海城矿山开采企业不超过2家。

  实施专项执法,做好污染治理。为解决菱镁加工企业污染等问题,对照最新环保排放标准,海城市全面强化矿山企业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扬尘管控。其中,对全市95家菱镁加工企业1141座窑炉实施了停产整改,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完成52家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同时,严格限制菱镁“两高”项目审批,关停高污染、高耗能菱镁企业59家。

  推进矿山修复,建设绿色矿山。截至目前,海城市共治理修复矿山近8平方公里。今年以来,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通过辽宁菱镁矿业有限公司集中组织和生产矿山企业自主组织修复约3平方公里。在绿色矿山建设上,已有28家菱镁矿列入绿色矿山创建库,5家菱镁矿列入绿色矿山项目库。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产业发展。在产学研推进上,海城市分别与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共建协议。在技术服务上,组建海城市菱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重点围绕展览展示平台、校企产学研共建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等5个平台开展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城市还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通过全力推动建设“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着力提升菱镁矿产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全流程监管、全体系互动、全链条融合,为菱镁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翅膀。

  发挥试点效应 打造千亿级市场产业集群

  当下,走进位于海城市西柳镇的鞍山海关西柳监管场所,小商户们通过组柜拼箱方式出口服装鞋袜的场景频频闪现。

  “如果不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哪会像现在这样,在家门口就如此轻松便捷地做起出口生意。”谈起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结合转型,海城西柳服装城经营服装30余年的商户刘强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试点政策受益者。

  作为东北第一、辽宁唯一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市,海城市以融入鞍山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重要支点城市为引领,放大试点效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企业项目入驻。自试点启动以来,累计备案供货商6000余户、引进对外贸易经营者近60家,商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小企业开辟外贸出口新通道的同时,也为西柳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专业市场是海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西柳市场集群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市场配套加工为支撑,以市场配套服务为依托的专业市场集群。

  为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海城市坚持“市场与加工互动、线上与线下联动、内贸与外贸并重”,全力做强市场、园区、电商、物流四大板块,积极打造千亿级市场产业集群,进一步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做强市场集群板块方面,海城市积极推进闲置市场资产盘活,升级市场整体功能布局,围绕海宁大厦,引进江苏客商参与资产盘活工作等。同时,推进展会经济,提升西柳服饰知名度,组织圣兰翔、龙戈尔等30余家地产品牌企业参加中国服博会、广交会等多项展会活动,通过各类展会、对外商务洽谈、招商对接等方式,为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

  在做强工业园区板块方面,海城市全新规划5平方公里的西柳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成立西柳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管委会,将项目、安监、环保、统计等部门纳入园区一体化管理。同时,强化项目招引,先后赴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招商,成功招引关东不夜城、桃李春风生态小镇等多个项目。此外,升级基础设施,建成辽宁成盛热电公司,统一园区低碳化热能供应,并新修7条路网及下水管网,引入光纤网络等。

  在做强电子商务板块方面,海城市健全管理体系,成立西柳电商产业管委会,设置招商、运营等5个职能部门,统筹西柳全镇电商产业发展,制定电商发展三年规划,成功报批省级直播电商示范基地。健全产业载体,升级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西柳全品类供应链选品中心和云裳西柳电商官方旗舰店,与西柳义乌网批中心、商贸城供应链直播基地,形成电商产业集群。此外,加大招商力度,引进电商孵化、电商供应链、网红运营等机构,辽宁鼎忆、鲸醒辽宁等20余家电商企业已入驻运营,西柳本土电商企业达到6300多家。

  在做强商贸物流板块方面,海城市升级管理模式,组建西柳商贸物流集团公司,设置6个职能部门,设立物流仓储、国际物流、贸易试点、电子口岸、易货贸易五大商业板块,统筹运营传统物流、国际物流、采购贸易等物流市场发展。同时,拓展采购贸易,实施通关一体化,大力扶持西柳本土服装加工企业出口。

  强化创新驱动 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力

  12月18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海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内,数十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自主运转,一个个机械手臂有序舞动,指示灯闪烁不停,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不久前,公司‘基于智能控制的水泵群控系统技术’作为全国同行业首个通过工信部评审的节能技术,荣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2年版)’。”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吉隆骄傲地表示,该项技术不仅使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在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引导下,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设计,勇于尝试不同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深化创新文化,实现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有力支撑百年品牌战略目标的实现。”戴吉隆说道。

  今年以来,海城市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充分用好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能力优质提档。海城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作用,以产业为导向,不断打造发展新引擎。海城获批省级创新型县称号,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雏鹰、瞪羚企业2家,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深入实施“团队+项目”的“带土移植”工程,申报省“带土移植”入库项目3项。

  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高水平推进。海城市以“揭榜挂帅”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新增4家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新增3家辽宁省提升类产学研联盟。持续推进与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地校合作。源鑫钢铁与辽宁科技大学、奥亿达新材料与大连海洋大学分别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全年完成31项科技成果转化。

  “数字海城”建设开启新局。海城全市建成5G基站220个,在加快5G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5G产业标准成熟,构建5G合作新生态,聚焦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5G行业示范行动,着力打造更多高品质、可复制的示范应用。全省首个5G应用小镇落户海城市西柳镇,辽宁瑟克赛斯热能、海城市云沣生态农业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数字经济正在为产业升级赋能增效。

  在发展中转型突破,在竞争中砥砺奋进,海城市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紧扣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主题,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励各类企业创新创业,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让全面振兴更加充满动力活力。